网站首页 注册会员 登陆论坛 搜索帖子 最新帖子 最热帖子 风数文化 真亮心情 陆新瑾诗歌
 
论坛首页多彩上海滩 → 当前帖子
 
题目:花非花----序 * 前言(周国平对话王小慧) 回复: 1 浏览: 3610
^_^!
表情: 作者:joycat 时间 2011-1-29 23:23:18 序号:4373
 
  【序一】

周国平

我和王小慧多年的一个心愿,现在终于了结了。
事情的缘起是在七年前,一家出版社的编辑来找我,计划出版小慧的摄影集,想请我写一点文字。我读了她的自传《我的视觉日记》,翻阅了此前她出版的几册摄影集,惊讶于她的传奇般的经历和艺术上的成就,欣然接受了这项合作。
这是我和小慧相识的开始。此后不久,我们见了面。我们商定,做这本书的方式是,由我设计全书的结构和标题,在每个标题下,我们俩各写一点文字,配上她的摄影作品。此后,我便抽空做这件事,几个月后基本完成了我这方面的工作。小慧是一个在全世界飞来飞去的忙人,她的文字姗姗来迟,当终于来到之时,原先约稿的那家出版社已久无音讯,而我自己也忙,事情就搁下了。于是,这个最初的稿子便在两人的电脑里冬眠。不过,我们合作出书的心愿从未改变,每次见面都会谈及,希望找一个两人都有空的时间把书稿讨论一下。
2009 年 5 月,我到上海出差,两人终于都下了决心,我延长逗留的时间,她放下手里的工作,我们好好聊一聊。四天之中,聊了总有二十来个小时吧,聊的结果是把最初的稿子给颠覆掉了。原来的设计是图配文,那个结构已经完全容纳不下谈话的丰富内容,因此,最后的定稿只保留了初稿的大框架和若干文字,主体部分则是我们的对话。所谈话题相当广泛,涉及对人性、人生、艺术、社会各个方面的看法,但是,读者不难看出,小慧是这场戏的主角,整个对话是围绕她的人生历程和艺术历程展开的。这正是我心中的定位,我基本上把自己放在一个采访者的位置上,引她说出隐藏在她的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思考。
和小慧叙谈是十分愉快的。她美丽,优雅,坐在我面前娓娓而谈,而我更多的是倾听。通过叙谈,我觉得自己对她有了深入得多的了解。在此之前,我对她的印象主要是两点。其一,因为她的美貌、风度和经历,她是以一个明星艺术家的形象呈现在公众面前的。其二,她还有公众看不见的另一面,几乎是一个苦行僧般的工作狂,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扑在了艺术创作上。中国当代大约没有一个女艺术家像她那样,台上的靓丽风光和台下的拼命苦干有如此大的反差。在谈话中,我试图解构她的明星形象,寻找她的穿了红舞鞋般永远停不下来的艺术追求的隐秘根源。我好像找到了。请读者留意本书中的《故事篇》,小慧在其中栩栩如生地讲述了她的鲜为人知的童年经历。我们看到,一方面,这个美女在早年也经受了时代的许多磨难;另一方面,她的艺术本能在磨难中仍然压制不住地蓬勃生长。并不是因为她多么坚强,只因为她太耽于幻想了,以至于连苦难也化作了幻想的素材,不再能够真正把她挫伤。一个靠幻想来间隔苦难的小姑娘,长大了成为一个以追梦为终生事业的艺术家,应该说是顺理成章的。质言之,她是一个天生赋有太充足的艺术能量的人,她的一个人仿佛有九条命的过人精力,她的形式多样的无边界的创作活动,她的不断超越自己的新的艺术尝试,都可以由此得到解释。
小慧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妈妈,小慧爱幻想的天性一定是得自她的遗传。徐慧林阿姨一生历尽坎坷,却依然理想主义到了天真的地步,可见她有一颗多么单纯的心。我曾和她通信,她的信洋溢着对精神事物的激情,哪里像出自一个耄耋老人之手。令我意外的是,她还异常喜欢我的书,而且评论精当,是一种真诚但并不盲目的偏爱。知道小慧和我合作出书的计划以后,她年复一年地盼望它实现,世上不会有人比她更加期待本书的问世了。现在终于能把本书献给她,这是一件多么高兴的事。
在小慧的摄影作品中,花是经常的题材,但她拍出的不是植物学的花,不是园艺学的花,总之不是作为物质对象的花。“花非花”——这是艺术家的一个发现,与哲学家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殊途而同归。那么,这本哲学与艺术的对话录用《花非花》做书名,不是很合适吗?
小慧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在创作任何一个作品时,从总体构想到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对本书也是如此。在我根据录音稿整理出初稿之后,她花了大量工夫修订文字,配照片,并且亲自设计封面和版式。我从这次合作中受教益甚多,谢谢小慧。

2010年12月10日于北京

【序二】

王小慧

这本书是为我妈妈写的。
妈妈知道我要与周国平一起写本书,特别高兴。她是国平一个热情而长久的“粉丝”。妈妈本来就特别喜欢看书,一辈子搞音乐的她耳朵现在不太好了,所以看书更成为她晚年生活的最大乐趣。但她对书很挑剔。国平是她最喜欢的两位作家之一。后来,国平每出本新书都送给她,她好像西方人读“圣经”那样,把国平的书放在床头,每天看,反复看。她说周国平的书要细细咀嚼,才能悟出其中三昧。
我每次回家,她都会问我:你与周国平的书写完了吗?
我很惭愧,这本书因为我的原因拖了几年。因为我总想挤出一整块时间来与国平做这本书。但我实在太忙,又满世界飞,我们俩的时间总碰不上。我真的非常非常感谢国平像大哥一样耐心地等待我和细心地关照我。这本书的思想和框架都是国平的,他构思这本书花了不少心思,而且“篇”与“章”分得十分巧妙,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特别喜欢他充满灵性和道家味道的小标题:“阴与阳”、“灵与肉”、“意与象”……其实最早他的提纲里的这种“三字标题”比现在还多得多,真亏他想得出来!所以说没有国平,就没有这本书。
去年,我就与国平商量,一定要完成这本书,作为妈妈八十八岁的生日礼物。结果还是我的原因,去年没有完成。
这本书好像已经不仅是国平与我的书,还要加上妈妈。她甚至比我更关切这本书。每次回家看到她的目光,我就知道她在询问这本书。因为她看我忙,嘴上不再问,但眼睛在问。
《我的视觉日记》,是从我出国写起的,没写我的童年。国平是哲学家,他觉得艺术家的创作与他的童年经历密不可分。因此,我们谈了很多童年故事和我的父母。所以,这本书也是《我的视觉日记》的补充,读者可以更多了解我的父母我的家庭,他们都与我的艺术与人生有着因果关系,没有父母的爱与教诲就没有我的今天。
我一直怀着对父母的愧疚之心,因为我十九岁就离开了家乡,先去了上海,又去了德国。这么多年,一直很少回家,每次都来去匆匆。每次离别我都会紧紧地拥抱着妈妈,依依不舍。
我曾经说过,如果有人投资我拍一部妈妈故事的电影,我会放下所有一切去做,因为她的传奇故事胜我十倍,现在已经有人感兴趣拍,希望我先把书写出来。还有妈妈一直想完成的一本关于她的“教育心得”的书,因为很多人向她请教“小慧是怎样培养出来的”?这两本书的素材妈妈已经录了很多盘带子,只等我有时间整理完稿了。无奈我总是有太多太多杂事缠身,至今没时间去做这件事。这本《花非花》现在完成了,能多少算作是个小小补偿吧!
感谢国平兄帮助我完成了这个心愿。

2010年12月12日于上海


【前言】


周国平看王小慧

艺术已成为她的第一本能
十九年前的一天,在一次车祸中,王小慧痛失爱侣,自己重伤住进医院,一对金童玉女就此阴阳隔绝。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当她从昏迷中醒来以后,几乎第一件事情就是拿起相机,拍下自己惨不忍睹的情形。尽管悲痛欲绝,尽管动作艰难,尽管美丽的容貌此时面目全非,但这些都不能阻挡她拿起相机自拍。在我看来,这个举动在她一生中具有重大意义,表明摄影已经成为她的第一本能。在她身上有一种东西比生命更强大,同时也使她的生命比死亡更强大,那就是艺术。
从此以后,这个东方美女背起沉重的器材,仿佛受着一种神秘力量的驱使,在世界上不停地走,不停地拍摄,这成了她的恒常的生活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她走出了那个悲剧,越走越远,重获了生存的乐趣。通过这种方式,她又走入了那个悲剧的核心,越走越深,领悟了生存的奥秘。
艺术家的看
摄影家的本领在善于用镜头看,看见常人看不见的东西。王小慧说,镜头是她的冷静客观的第三只眼。其实,这第三只眼就是她的另一个自我的眼睛,她的灵魂的眼睛。
每个人都睁着眼睛,但不等于每个人都在看世界。许多人几乎不用自己的眼睛看,他们只听别人说,他们看到的世界永远是别人说的样子。人们在人云亦云中视而不见,世界就成了一个雷同的模式。一个人真正用自己的眼睛看,就会看见那些不能用模式概括的东西,看见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
人活在世上,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是看。看使人区别于动物。动物只是吃喝,它们不看与维持生存无关的事物。动物只是交配,它们不看爱侣眼中的火花和脸上的涟漪。人不但看世间万物和人间百相,而且看这一切背后的意蕴,于是有了艺术、哲学和宗教。
你看到了什么,你也就拥有什么。每个人的生命贮藏是由他看到的东西组成的。“视觉日记”是一个确切的词。不但摄影家,而且一切艺术家,其实都是在写自己的视觉日记。他们只是采用的方式不同,但都是在记录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世界,记录自己生命航道上的每一处风景。一切优秀的艺术家都具有这种日记意识,他们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日记中的一页,日记成为一种尺度,凡是有价值的东西都要写进日记,凡是不屑写进日记的东西都没有价值。他们不肯委屈自己去制作自己不愿保藏的东西,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作品才对别人也有了价值。
看并且惊喜,这就是艺术,一切艺术都存在于感觉和心情的这种直接性之中。不过,艺术并不因此而易逝,相反,当艺术家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看、新的感觉时,他同时也就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新的却又永存的世界。
世界的秘密隐藏在细节之中
看的本领就是发现细节的本领。一个看不见细节的人,事实上什么也没有看见。把细节都抹去了,世界就成了一个空洞的概念。每一个细节都是独特的,必包含概念所不能概括的内容,否则就不是细节,而只是概念的一个物证。
王小慧是善于发现细节的。譬如说,看了她的摄影,我才知道,原来花朵里藏着如此丰富的细节。我们也看花,赏花,却不知道这些细节的存在。现在,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对于花朵是多么陌生。这些细节使花朵不再仅仅是花朵,它们讲述着我们未尝听说过的故事,使我们窥见了一个既陌生又仿佛依稀认得的世界。
细节的发现一开始往往是偶然的,但是,这种偶然性多半只能发生在有心人身上,绝对只能在有心人手中修成正果。在一定意义上,照相机已经长在王小慧的身体上,成为她的一个最警觉、最灵敏、最智慧的器官。她用镜头看、触摸、思考。她甚至用镜头变魔术,把人们熟视无睹的细节变成人们百思不解的图像。这是她的调皮之处,她藉此把创造和游戏统一起来了。
世界的秘密隐藏在细节之中,然而,那个看见了细节的人不是揭开了,而只是感应到了这个秘密。所以,包括王小慧自己,无人能够说清楚她的抽象摄影作品的确切含义。虽然一切优秀的抽象作品都会以其艺术力量诱使人们做出诠释,但是,任何确定的诠释都必定是牵强的。在这些作品面前,我宁可放弃诠释,让它们的含义处在丰富的不确定性之中,让我自己处在面对某种不可言说的秘密时的惊讶和震颤之中。

有内在力量的柔弱女子
坐在我面前的王小慧,美丽,优雅,安静,眼中略含忧郁。你难以想象,就是她,常年孤身奔走在世界各地,或者每日通宵达旦在灯下奋战,在寂寞和欢欣中创作出了一批又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王小慧的工作热情和效率是惊人的,以至于有人说她一个人有七条生命。可是,她自己说对她的人生和艺术影响最大的是道家思想。她的进取和动荡是如何统一于道家的恬淡和静笃的呢?我相信,就统一在顺应她的本性之自然。正因为她在做她今生今世最想做最喜欢做的事,所以能够既全身心地投入,又一无牵挂地洒脱。
道家主阴柔,但并不排斥阳刚。所谓“知其雄,守其雌”,知雄是守雌的前提,唯有了解、吸纳、善用阳刚之因素,然后才能“柔弱胜刚强”。我几乎要认为,老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一个有内在力量的柔弱女子。


王小慧看王小慧

我的一生就是一场行为艺术
一般摄影家只是把照相机当做工具,一种创作的手段,对我而言照相机好像是自己的感觉器官,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摄影对我来说似乎是一种本能需求,好像渴了要喝水,困了要睡觉一样,不假思索。很多人,包括专业的评论家和普通人都表示非常奇怪,在发生那样大的灾难之后,我会想到拍自拍像和照片,但实际上那一瞬间我并没有想,也就是说在还没有想的时候就已经拍了,像一种下意识的动作、本能的动作。
在台北,我的自传繁体版发布会上时,到处贴了我把相机举在额头的自拍像,有评论说“相机是王小慧的第三只眼睛”。当时有记者问我:“假如你出门不带相机是什么感觉?好像缺了点什么吗?”我回答说:“你只要设想一下走路时一只眼睛被捂住时的感觉就行了。”
“9.11”的时候,我正巧在纽约,住在离帝国大厦一百米左右的旅馆里。当时世贸中心被炸,恐慌分子预告下一个目标是帝国大厦,因为这是纽约除了世贸中心以外最高的楼,同时又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象征性建筑。一天晚上,人声嘈杂,警方突然发布帝国大厦将被炸的警报,组织这个地区的人群疏散。我听见酒店里乱成一团,所有的人都在喊:go!go!go!而且不可以乘电梯,只能走消防楼梯。我的浴室里放了很多首饰,房间里还有其他一些贵重物品,但是我匆忙中的第一反应就是拿照相机和笔记本,其他东西全扔在那里了,想都没想就跑了出来。我逃到大街上,跟着人群往河边方向跑。许多人在哭,也有许多人在打手机。我一边跑得上气不接下气,一边还在用照相机和录像机拍摄这些场景,当时跟我一同逃跑的朋友不断催我快一点,因为可能有生命危险,但是我仍然不能停止拍摄。
几天后,9月18日,我经历了很多周折,转道巴黎,终于在柏林亚太周我的展览开幕前一小时到达柏林机场,总算赶上了开幕式。柏林的天气很冷,已经要穿呢大衣了,我穿着在纽约时的单衣,连在机场买衣服的时间都没有了,朋友临时把她的风衣送给了我。柏林人对我这个刚从纽约逃出的人充满好奇,我把我拍的录像带放给大家看,大家都觉得难以置信。后来这个录像的片断在德国电视台播出,反响也非常强烈。
2005 年我父亲住院,先是脑膜大出血,后来又是动脉瘤、心脏衰竭、肺衰竭引起的许多致命疾病,医院下了病危通知。有一段时间,我每天去医院探望,每次都会从进医院大门那一刻起开始拍录像,我会经过长长的走廊,我会在天晚的时候对着走廊里一长条暗色的大玻璃拍下自己的影子,同时说出我当时的心境。他住在十六层,我会拍电梯里的景象,那些在走廊里的病人,那些探病的访客,一直拍到我父亲住的房间。很多天他是在昏迷状态,我也会不断拍下他的样子并且写日记。也许在旁人看来这些镜头是重复的、毫无意思的,但对我来说却是我每一天心情的真实写照。
我觉得我这个人的一生可以说就是一场行为艺术。我随时在拍摄,如果我一辈子坚持做这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做一个很长久的和生命联系在一起的行为艺术。这个艺术并非是为了什么公开展览或者发表的,很多录像带或照片可能就永远放在那里不去动它,对我而言这个过程本身是更重要的。当然,所有这些东西只有在整体关照的前提下才有意义。所以我觉得我的作品可以说是在更加彻底意义上的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不是仅仅做给别人看的,是一个艺术家的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
跨界的艺术家
我和别的艺术家有点不一样,他们中间大都是画家只画画,雕塑家只做雕塑,导演只导戏,舞蹈家只跳舞……而我呢?拍照片、拍电影、拍电视,写剧本,做雕塑、做装置、做影像、做设计、做新媒体艺术,还做许多大型艺术活动。今年 9 月在上海城市雕塑中心“2010 梦想计划”的展览二千多平方米的空间中就体现了从空间设计、灯光、音响、音乐、装置、影像到多媒体互动各方面的综合成果,同时还展示了大型平面作品以及我从未做过的一个艺术 MINI 车,我称之为“梦想之车”,因为它上面聚集了上万人的梦想。这个由宝马 MINI 独家赞助的艺术计划我动员了 10000 人参加,可以说也是个我与这 10000 个人共同完成的超大型的行为艺术。
另外,我还写书。我的个人经历和我写的书可能让更多的人关注我。有时候艺术圈和大众圈是分开的,而我的那本自传《我的视觉日记》就像一座桥梁,很多大众通过这本书慢慢地了解我。这本书各种版本十年间印了三十几版,在出版界是很少见的。不仅是中国人,还包括外国人,他们把我看成是中国的弗列达•卡罗(Freda Kahlo)。她是墨西哥的一个女艺术家。据说很多人去看弗列达的展览,不知道是为了去看她的画还是去看她的人。因为她这个人太传奇了,大家都想看到这个人本人是什么样子。她也曾出过车祸,腰椎也受伤了,她也画许多自画像,作品也很有自传性。那次是有担架抬着她去参加她自己画展的开幕式,引起全城轰动,成群的人像看明星一样围观她。她是最具明星气质的艺术家。她的传奇也被好莱坞拍成电影。我一直想看她的那部电影,但至今没时间看,但是我知道很多她的故事。今年春天我被邀请去墨西哥访问,一晚我们在一家著名的花园餐厅吃饭,闲聊中朋友说对面就是弗列达的故居。当时我很想去看,但已经快入夜了。陪我去的朋友与门卫商量,说中国的弗列达来了。门卫马上非常欣喜,破例开门让我参观,可见她受普通人爱戴的程度。那夜我独自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了那个小博物馆,没有游人,没有噪声,那里每一样艺术品、每件家具以至每个小小的摆设都好像可以呼吸。那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在看她的画作时,我感到我们在神交。
前年瑞士的“大师艺术节”给我颁发了一个“明星艺术家”奖,主事者是世界第二大奢侈品集团历峰集团的艺术顾问,欧洲著名的艺术活动家,他认为中国艺术家中我最适合得这个奖,也是第一次把这奖颁给一个中国人。虽然我们在书中讨论到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时,我与国平兄有不尽相同的见解,但我想一个艺术家一旦成为公众人物时,他同时已经担负起了一些社会职责,他就不仅是一位艺术家了,社会对他的要求与期待也不同了。
双子座的女人
我是一个双子座的女人,双子座的典型特征就是灵魂总是好像两个小孩子,它们经常会打架,也就是有两个自我。
《老子》和《浮士德》是值得经常读的两本经典著作。《老子》是把阴和阳统一到一个整体里,《浮士德》是把同一个整体解析,浮士德的两个灵魂一个联结于尘世,另一个追求超脱。在我身上,也有那么多的矛盾:灵与肉、理智与感情、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
从大的方面看,我的许多观念、我的为人处世方式是属于道家的,就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我是很随心所欲的人,并不是说我不努力,但我不是死用功的那种类型。我总是带着强烈的兴趣和乐趣去做我想做的事情,虽然在别人看来我很苦,没有时间吃饭、睡觉或者休闲,但是我自己一点也不觉得是苦,反而感觉是真正的享受。我灵感来了的时候会停不下来,一天写上万字是常有的事,但是没有感觉的时候,很多时间我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所以我想我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个职业作家。
最近瑞士境内一个小的王国列支顿士登请我去拍摄他们的风景并出版纪念邮票,我是他们请的唯一亚洲人,是种很高的荣誉,因为这个国家的支柱产业是银行和邮票,他们邮票是世界闻名的。但我没有事先与他们签约,只答应去看看再决定,因为我想自己不太会被近乎“完美”的有着市民化俗气的风景所诱惑,假如没有感觉我不会去拍的。他们十分尊重和理解我的意愿。他们说正因为不想要那类明信片式的风光照才找到我。他们要的也是天马行空的表达。没想到我虽然只待了两个半天,却为一些地方的景色所感动,我开始兴奋,又体验我久违了的不停地按快门的快感。最终拍了上千张照片,并且在告别晚宴上痛快地与他们签了约。虽然我还不知最后能做出什么样的邮票。

表情: 作者:游客 时间 2011-1-31 16:57:10 序号:4382
^_^!
回复内容:
  很有可读性的一本书
 
表情
插入
上传
内容
  请注意:本论坛设置游客不能发帖子。回复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