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注册会员 登陆论坛 搜索帖子 最新帖子 最热帖子 风数文化 真亮心情 陆新瑾诗歌
 
论坛首页诗歌展示栏 → 当前帖子
 
题目:倘徉在金丝桃花丛-------------读曲铭诗集《金丝桃花丛》 回复: 7 浏览: 2456
^_^!
表情: 作者:qxm 时间 2013-2-6 20:54:37 序号:5345
 
  倘徉在金丝桃花丛-------------读曲铭诗集《金丝桃花丛》(草)

【裘新民/文】

  1
  罗兰·巴特在一篇《有多少种阅读方式》中说:“那些喜欢美故事的人当然可以从结局开始,并首先去阅读作为支柱的文本。”他还说:“阅读本身也必须是多元性的,即无进入顺序的:一种阅读的‘最初’解释应该可以是其最后的解释,好象文本就是为了在其人为的连续性中结束才重新构成似的,于是,能指也就具有了一种补充的修辞格:逐渐转移。”
  
  2
  那次,去浙江江山采风,与曲铭同行——之前,他曾告诉我,最近他出了本新的诗集,会趁采风的机会给我捎一本——当晚,大家玩到很迟,第二天早上等车的时候,曲铭把他的新诗集给了我。在此前,曲铭曾送过我三本他的诗集:《超薄状态》、《树的天空》、《五号台风》。这新的一本,叫《金丝桃花丛》,“金丝桃花丛”,这应该是他一首诗歌的名称,而且我曾经读过这样一首诗。我与曲铭,常常会将各自的诗发到对方的邮箱里,因此我对他的一些诗还算有点熟悉的。当我接过他递上的书,感觉比之前几本集子要厚,有一段时间,听他说起在整理过去写的东西,没想到竟然是这厚厚的一本书。当今之世,能够有如此心思的,不知道还有多少。
  
  3、
  上了车,往景点去。我便乘这闲遐,读这一本《金丝桃花丛》。不知是出于什么习惯,我是从书后面开始往前翻阅的。起先,我以为后面一篇文字就是后记,待再往前翻过去,才知道这集子分好几辑,每一辑末尾都有一两篇散文一类的文章,既隔离了每个专辑,又让阅读有了舒缓的间距。其中的许多诗我是熟悉的,像《墙上的鱼》、《超薄状态》、《秋天算帐》、《句子就是锯子》、《给无名高地的烈士》等,我读过何止一两遍。当然,还必须提及的是书中的插图,我感觉这些插图与诗歌的内容并不是很恰如其分,尤其是有外国风景和外国人的那些图片——当然,我必须说那些图片真的很美。当我翻到《序》一页的时候,旁边一页上一张曲铭的照片吸引了我——曲铭有好几张照片都拍得很诗人,包括《树的天空》、《五号台风》等书中的照片,他既不是忧郁的、悲情的,也不是留大胡子或光着脑袋的,他很自然,自然得甚至可以让人嫉妒。可是,当我再向前一页翻去,看到他的又一张照片的时候,不知道是受这张照片的感染还是因为联想到书中其他一些文字,我突然被一种莫名其妙的伤感笼罩,不由的热泪盈眶。
  
  4、
  我曾在《诗歌报》的一篇文章中议论过曲铭的诗,特意提及他的诗不过于厚重与严峻,这当然指似乎是为了把诗写得更纯一点,避开了历史和现实。所谓纯,在曲铭的诗歌里,至少在他以前的几本集子里,表现为简单而隽永、自然又神秘。在曲铭自己,论及他的诗观,自认为是在倡导与实践“超薄状态”的主张——“一只苹果倒过来\和漂亮姑娘的摔倒\本没有关系\由于超薄\风筝还是飞了起来”——我总喜欢拿曲铭的这一节诗,去试图破解其诗观及其中蕴含的隐喻——如果诗真有所谓隐喻的话。很多时候,我以为,印象派绘画一定给过他什么启示,他就是用他的诗句表现他所想要表现的,那些场景、物体、意念,被他抓住之后,被他一一表达——不是整体,不是过程,不是客观,更多时候,是一些碎片、片段、想象、片刻的印象。当然,曲铭的表现在于薄,继而推演为轻、短、尖等类似的物象或印象,去传达他的象,如同达利的绘画,大象的脚如此细小,钟成了流淌之物。因此,我还认为,意象派、自白派、隐逸派甚或斯蒂文森等,在曲铭的诗中都有晃来晃去的影子。
  
  5、
  我抱着一种严肃的态度,试图从这本集子里找到曲铭个人诗歌史的轨迹。这本集子所选诗歌最早的写作日期,即本集子的第四辑《五号台风》中的诗,是从1984年开始的。如果对上海诗歌与文化发展略有了解的话,应该知道这也是“延中”开始的时期。在“延中”,所谓的诗社不下十家,不知道那时候,曲铭在哪个诗社,或者就什么也不是,但他确确实实是“延中”的“常客”。关于这个事情,我一直没有问过他。在我的“延中”记忆里,似乎也没有曲铭。再后来的“闸俱”,似乎也不见曲铭的影子。问题在我,那个时候我只关心自己一社之事,其他事情很少闻问。但是在“延中”结束的时候,我还是为之震动了,记得那天到场的我还能说的有裘小龙、程乃姗等。到2006年,我重新找到工作,与一些写诗的朋友说起,他们告诉我,曲铭就在百联啊。我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
  在这集子里,不止一首诗,让我想起过去的一些诗歌,其中的《卡伦·卡蓬特》,便使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一首同名的诗:“既然卡蓬特年纪轻轻就死去/这个社会就不是好社会”,是那时候一首诗里的句子,是谁写的忘了,应该在《大陆》或《海上》能找到。还有《节日》中,不经意地提到了“挑战者”号,当然依我看是故作不经意,实际是有意为之。那时我正被宿命论纠缠得欲罢不能,看到人类对大自然挑战的一次巨大失败,在我心中留下的阴影是可想而知的,记得还有人特意为那位女航天员似乎叫克里斯蒂娜的写了诗。此外,我想说的是,当我还滞留在五六十年代或二三十年代的诗歌理论里梳爬时,曲铭的几首诗,尤其如《印象》、《音乐厅》等,已经表现出了新的诗歌面貌。《印象》中现代诗歌的意味是不言自明的。“我把你端上桌子\用长笛重重地吹\你就在夕阳的烟岚中\变换着姿势”,诗人同时用四个不同物象重叠,引出了诗的开头。这样的手法,在诗人早期的诗歌中的出现,表明了诗人现代诗歌意识与艺术手法在那时已经比较纯熟了。写得更好的是《音乐厅》的开头一节:“七个外国人\坐在我前头\我从来未剥过\巴黎的橘子”,切分得自然又意韵悠长。《印象》和《蝴蝶》里,各有两行蛮有意思的句子:“奇怪我这么快就老了/而你还那么好看” (《印象》),“看着它飞逝往无限中/我快乐地就要死去”(《蝴蝶》)。从这两段句子里,可以见到作者心灵的纯净和对万事的安然,比之当时很多的或懵懂或愤怒的书写,其高下应是自明了。诗人自己曾说过:“先是要过一种诗意的生活,然后写诗就显得自然了,如狄金森。”
  《五号台风》是我很喜欢的一首,因此还写了五段,后来删去两段,变为三段,算是对作者诗的一种礼赞:

  五号台风
  她是否还会回来
  那个油菜花开花的时节

  你说的二十四座桥
  我也去试着走过
  却发觉 总是少一座

  八十年代
  青春即将过去
  叶片上有虫啃嗤的痕迹
  
  6、
  这本集子第三辑《超薄状态》中的诗歌写作日期,是1991年至1998年,这里有不少很有时代价值和美学意义的诗歌。这一时期,作者至少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诗歌理念,一般人们也称之为创作思想——说是初步,因为作者已经提出“超薄状态”这一写作概念,但又还没有具体细化,没有一种作为观念的东西为之铺陈展现,还只是感觉的、朦胧的、下意识的,但同时又在努力地实践着这样一种理念。我在那篇关于“超薄状态”的文章中似乎提起过,最能够代表曲铭这一诗歌理念的还应该是《超薄状态》、《一切从简》以及之后的《句子就是锯子》。
  在诗歌创作实践中,曲铭的创作既不背负历史包袱,也不驮着沉重的现实,他的诗歌直面的仅仅是诗歌而已,因此他可以将诗歌写得轻灵、感性、自由而平静。这一时期,作者以其坚韧的精神,写出了不少好作品。为什么,我要说坚韧呢,因为这一时期,时代风气与人的价值取向与80年代不一样了。就在这一时期,传说拥有大量青年读者的《诗歌报》停刊了,为此我曾经给《诗歌报》的蒋维杨去了电话,主要是对他对诗歌的奉献及其取得的成就给予赞誉,同时问及刊物的去留,言语之中,他很失落,也很无奈——需要说明的是,我与蒋维杨直到现在,就此一次有过联系。这一时期,很多以前的诗人,已经对过去所投入的感情嗤之以鼻,弃诗歌而去。当然,在这个曾经的诗的国度,还有坚守者。曲铭这一时期,或许已经从80年代走了出来,更执著也安心地投入到诗歌写作中去了,关于这一说法,只是我个人的假设,没有向其本人求证过。
  如果说《超薄状态》表现的是作者通过一个个具体形象以及各种意象表达对世界想象的话,《墙上的鱼》则是展示了虚幻与真实之间的存在和他在,当然应该还有作者在其中所作的暗喻。我还因此写过一首同题的诗,作为向作者的学习和致敬。原来我以为《墙上的鱼》应该更加能够说明曲铭的诗歌成就,但我在行文至此的一刹那间,觉得《超薄状态》也是。你看“一只苹果倒过来/和漂亮姑娘的摔倒/本没有关系/由于超薄/风筝还是飞了起来”(《超薄状态》),写得很轻盈飘逸,文字充满玄机。“墙上的鱼才是真实的/在桌子旁讨论的我们/何必那么认真呢/看看墙上的鱼吧”(《墙上的鱼》),这其中的意韵,究竟落在什么地方了呢?读了之后,应该会有一番领悟,也难怪《城市诗人》2012年卷中“我们自己的经典”中,会选中曲铭这一首诗。按照诗人自己的说法,这首诗来得有些突然,当时他与诗歌社的成员一起在一家咖啡馆里,“我感到一种虚妄的东西在我们中间弥漫。我的眼神不自觉地看到了挂在墙上的装饰画,用写实的技法画出来的,那条鱼凝固不变的眼神给我强烈的印象。这样,《墙上的鱼》就出来了。”此外,就我个人的阅读偏好,我还喜欢其中《致蒂丝黛尔》的气息、《伐妮亚伐妮亚》的节奏、《决定流产》的想象、《旷野上的树》的单纯、《秘密采访》的虚无,《凝望》的疏朗,《一切从简》的明净,《猪圈左边》的自然。我还想说的是,作者把一切都写得富有美感,爱固然如此,死亦然。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诗中不常用比喻,一旦用了就有超乎寻常的意味:“你油画般地坐着/剪刀剪杯子的声音”(《暧昧关系》),“一个单词/就是一颗子弹/就会击破/千年冰川般的/超薄状态”(《超薄状态》)。维特根斯坦说:“好的比喻激活思维。”那么,在读曲铭诗歌的时候,你的思维或许就能在字句的天地间信马由疆。
  很多时候,人们纠缠于“懂”与“不懂”来论诗的优劣,但又往往为李义山的那些《无题》击掌,竟然是矛盾如此。对曲铭的诗,应该也会有此类评价,曲铭自己说:“文学特别是诗和绘画的主题应该有无数个解,让读者自己去发现,并按照自己的经历和感情去演绎。不能像数学题那样只有一个解。当然,首先要让读者和观众被吸引,被一种美,说不清楚的美吸引。”
  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就北岛的一首《迷途》,也有人说看不懂,很是一番议论。而我以为,欣赏艺术作品,首先要带着一颗艺术的心。当然,应当排除故弄玄虚的伪艺术,这在于一个人的修养。
  
  7、
  第二辑是《树的天空》。光读读诗的标题,就知道在努力实践着他的诗歌理念,我曾说过曲铭是在有意识地做“超薄”的事业,在苍莽的天地间寻找他的诗歌意象,因“薄”而产生的这些意象,往往就成为了诗的主题——锯子、箭、镰刀、面包屑,再到——锋利依然、树的天空、零度以下、分分秒秒、隐喻与飞翔、远方的鸟、最尖的——由形象到观念,因此而生成的一系列词,如:薄、轻、尖、短、小、飘、飞、灵,以及能够表现这些意象的物象,全然形成了一种“超薄”的姿态。《句子就是锯子》之前已经提及过,另说一首,即本辑的第一首《处境,或者过程》:
  
  这是在分娩时的
  最后一刻
  听到飞机
  冲出跑道的声音
  
  这是割草的镰刀
  被陌生的手
  拿走的画面
  
  这是阵雨前
  晕头转向的蜻蜓
  撞向女人的衣襟
  那么一种芬芳
  
  理解之后的
  迷迷糊糊
  铤而走险之前的
  愉悦
  
  这是风
  还未从草丛中跃起
  的种种神秘
  
  也是黑暗迫近
  人群散向四方
  旗杆原地不动
  
  一半在行走
  一半在空中
  在凝望和重复之间
  越过公园
  
  这应该是一个全息的景象,都是那么轻灵而飘忽,几乎不可捉摸。海德格尔在说荷尔德林的时候说过:“诗从来不是把语言当作一种现成的材料来接受,相反,是诗本身才使语言成为可能。”当然,我无意阐释曲铭的诗,只是想谈谈读后的体会,也无意劝喻其他的写作者,因为语言的表达方式因人而异。但是,诗的本质还是应该从语言的本质中去获得,因此我总认为曲铭的诗歌创作,已经让他走向纯粹。这样的例子,在曲铭的诗中不胜枚举。我还是忍不住要说这一段:“一个人/倒在已经倒下的地方/越过不可能逾越的高度/下一个星期二/被句子剖开/豁然开朗”(《句子就是锯子》),“秋天不应该把剪刀藏起/奔跑中的儿童/毫不顾及阳光的追赶/村口那条道上空荡尘飞”(《秋天的镰刀》),“我知道远方的鸟很自由/桥坍塌的时候/云朵早就私奔”(《我知道远方的鸟很自由》),“落叶的力量/谁也不知道/只有死者明白”(《死亡的气息》)。如果能够静下来,仔细品味这些句子的意蕴,应该是一种很愉悦的欣赏过程。我读曲铭的诗,真的是从语言到语言,从来不深究其背后躲藏的东西,因为他的这些诗实在已经很透明了。
  
  8
  最后,是第一辑《理想生活》,其中不少诗之前我是读过的。有段时间,我与曲铭会将一个时期的诗作互相发来发去,再加上曲铭的博客我偶尔也看看,因此对这些诗还算熟悉。应该说,可以揣摩到曲铭对这一辑中的诗还是有期许的。前面所说三辑,比之原先书名对应的三本小册子,分量减少了。而这一辑,比前三辑的任何一辑,诗的数量都要多好多。另一个现象是,诗中的长句仿佛也多了,因此有些句子所蕴含的语境也相对复杂了些,当然总体上短句还是不少,保持了他诗中一以贯之的明净与快感,只是增加了些迂回与委婉、缓慢与繁复,这或许与年纪有关。
  《一片落叶在空中》、《在这轻的夜里》、《语言的雪》一如既往的超薄,《他们在歌唱》、《光好还不够》仍然响亮而尖锐,《黄蜂向太阳》、《陌生的地方》依旧让人产生想象和紧张,《从此》、《今天我又来看你了》似乎比以往的作品多了些柔软,《冬天》、《请给我完全的独处》又似乎多了些迟缓,而《箭镞之毒》、《这样的夜晚》更是多了些凝重,另外,《夏夜》、《黎明》等在形式上的讲究,在曲铭之前的诗歌作品中也几乎是看不到的。还有一个明显的标志是,这一辑中有几首诗应该是作者之前一些诗作的延续,如:《短,再短些》、《光好还不够》、《我在想一条鱼》、《五月的飞絮漫舞》等,我猜这可能是作者对过往某一时刻的言语意犹未尽的又一次补充吧。此外,我还想说说《这样的夜晚》、《五月的飞絮漫舞》、《紫薇花》——我特意避开了《秋天算账》、《两山之间》和《金丝桃花丛》,或许这样的回避是为以后的言说空下一块自留地吧。
  
  这样的夜晚不会再来了
  豁然开朗云朵流失
  花瓶永远不会摔出碎片
  汽车靠站如流水
  
  这样的夜晚每天在重复
  稻穗也是有缺陷的
  风无意识地吹过
  它弯下身子
  ——隐藏欲望
  
   ——《这样的夜晚》

  首先是,一句“这样的夜晚不会再来了”,让我感到动情,并为之有片刻的停顿。每个人都可能有这样的体悟,一种隐隐的失落,一种可说或不可说的情愫,绵长也罢、低回也罢,已经被时间给注定了。接着的三行,有诗人所营造的意象。问题在下一节的第一行:“这样的夜晚每天在重复”,似乎别开生面,其实一切如旧,时间如此,生命也如此,人生即pass自己又重复着自己,就像安迪·沃霍尔《绿色的可口可乐瓶子》不断地重复,又被赋予了新的涵义。“稻穗也是有缺陷的/风无意识地吹过/它弯下身子”,这样的句子,谁读了之后,能不痛苦而忧伤。
  如果说《这样的夜晚》属于一种片段的思绪的话,我私下以为《五月的飞絮漫舞》是一场完整的人生演绎,同样是对一种美好记忆的回想,但它引发的瞻望和思索,则更深沉也更彻底:
  
  五月的飞絮漫舞
  破碎的五月的破碎
  在枪林弹雨中穿行
  一场有些回味的夏令营
  篝火生空后
  
  一生中有几次自己喜欢的时刻
  圣母还那样温情吗
  寂寞花园里的断枝
  亲戚家的旧书
  
  冷淡的五月的冷淡
  郊外清早的空气
  座椅方位不变
  历练
  坚持
  颓唐
  委屈
  约会迟到
  草莓地里苹果丰收
  情越深入
  水越凶猛
  人越无畏
  风越轻松
  
  五月
  你在睡中
  流血的画面
  我头一回看见
  死神亲切招手

  “一生中有几次自己喜欢的时刻”,这几乎与上一首诗有同工之妙,虽是疑问,却通过之前与之后的几节对五月的描述与映衬,作出了作者的回答。这一句,承接其上的“破碎的五月的破碎”,引导其后的“冷淡的五月的冷淡”,直至最后“五月/你在睡中……死神亲切招手”。
  诗的第三节中间,有四行,一个双音节词就是一行诗句,短促、决断——没有丁点儿的拖泥带水,没有多余的顾盼流连——每个词都隐藏着人生的一场或一串经历,结果全归结于一个词。然后再拉长句子,形象丰满,意思连绵,既是肯定,也是总结。当然,它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字——“死”。
  忽然我想起了其他诗人的一些诗,与曲铭的诗一样,蕴含着极为相似的“客观对应物”(艾略特语)。为了表达我的一孔之见,我想引用两首米沃什的诗:一首是《窗子》:
  
  一个清晨,我望向窗外,看见一棵幼小的苹果树在光线中逐渐变得透明。 又一个清晨,我望向窗外,看见苹果树长满了果实,站在远处。 许多岁月已经逝去,但在我的睡眠中发生的一切,我什么也没有记住。
  
另一首是《礼物》: 多么好的一天 一大早雾气就散开了 我在花园里干活 鸟在忍冬花上唱歌 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我再想拥有的东西了 也没有我令我羡慕的人了 过去的那些苦难,如今神马都成了浮云 想一想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还都他妈是我 我一点也没有感到害臊 也没有触及我身体的疼痛 直起腰板,我就看见了海面之上白帆点点
  
  我始终不能清晰地理解米沃什这一句话,“在诗人与现实之间升起一道传统手法的玻璃墙,这些传统手法是看不见的,直到它们退回到过去,在过去显露它们的陌生性。”我明白这更多地是指向形式,但我对以上所引的他的两首诗,起码有了一半的领会。
  接着,我可以谈谈《紫薇花》了。《紫薇花》每一节四行,句式比较整齐,这一倾向,与作者以前的协作习惯稍有不同,这在这一辑中比较明显:

  一簇耀眼光芒后
  紫薇花沿着轨道绕行
  如同护士的白色秩序
  在广袤天地间飘走
  
  麦芒的一丝颤动
  让独角兽茫然无知
  公园座椅保持着忠贞
  最初的夏天荡漾古老的欢笑
  
  就为捕捉夜晚的形状
  比目鱼游过了道德界限
  理发师善于制造假象,
  安第斯山脉走失了银环蛇
  
  赞美一朵花而砸碎花瓶
  以冬天的树那般耐心
  以被放逐后的力量
  紫薇花的毒素开始发作
  
  我惊叹于作者竟然用如此多的“客观对应物”来展示他想表达的主题——紫薇花,我努力地试图到诗的背后去探寻作者下笔的痕迹——就如同我企图走到《陌生的地方》和《两山之间》这两首诗的背后去寻找它们的出发地一样,这个,我想以后可能会说到——当然也是他心理的痕迹。十六行诗句中,有十五行都有可触可摸的具象,有时还不止一个,绕来绕去。最后我的视线停在了最末一节,从“赞美一朵花而砸碎花瓶”开始,一直到底。我甚至在猜测作者究竟是在赞美还是在忏悔,如同他的许多作品一样,客观、平静、克制、描述性地语言,似乎总掩饰着什么。为此,我回到了第三节,使劲在最初的两行句子中找出其运行的动机,这样,我也为之颤动了,我在每一节的第一行发现了秘密,并且自以为把握住了它行走的路径——真的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啊。
  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我还发现一个现象——“护士”这一形象在这一辑中至少出现过三次,这很重要吗,我不知道。为什么是护士的“白色”在在广袤天地间也就是诗人的天地间飘走。这又让我想起另一首诗——《病房里的诗集》——虽然诗中没有提及“护士”,但是,真的遗憾,“把一本新出版的诗集/忘在那儿了”。如果我此刻给作者做一番精神分析或微精神分析,或许能获得答案。
  另外,我想特别说的是,作者的作品中有一种“清洁的精神”,尤其在讴歌“爱”与“死”这些主题的时候,既无波德莱尔的腐朽气息,也无阿波利奈尔的末世情怀,也不像普拉斯与塞克斯顿那么激烈、僵冷、难以自拔、高烧不退,他始终保持着他的自然和平静,甚至是客观性。
  曲铭很欣赏一个叫孙宁芳文的演员的一句话:“当一个人把所有的冲动和感动都压在心里,她的心就变得更宽容,更强大。”也许,他的自然、客观、平静、克制,都在努力表达一种容纳与强大。

  9
  我在不经意间,又看到了作者两首早期的诗作,这两首诗对我们把握作者的写作脉络,应该会有帮助,特意摘录于此。一首是《海洋情思》:

  我梦见我睡在海洋里
  我的思想在水里游泳
  摇篮般地波涛啊
  把一个永不衰老的生命推动
  
  我醒了,海洋在我胸膛里
  把手放在我心口如果你不信
  尽管我的歌声幼嫩轻微
  但它表达了海洋的感情
  
  我所说的所谓给作者实行精神分析,就是读了这一首《海洋情思》之后产生的念头,似乎这里有某种“情结”。还有一首是《荒凉的原野》,在这首诗中,作者表现了其他诗中少有的执著:
  
  我一定要裸体的
  在荒凉的原野上走
  既然走在荒野
  为什么不可以裸体
   
  狂风摇撼着大树
  树干弯曲到极限
  狂风完成了一座雕像
  宁死不屈的大树
   
  我的家离我遥远
  那儿的人们善良
  在夜间唤一声爱人
  路灯下她更显俊俏
   
  可若我回到故乡
  将会痛苦得流泪
  我将怀念荒凉的原野
  裸体的迎着狂风
  
  在一篇《写诗:宗教体验》的文章中,曲铭写道:“真正的诗人是孤独的,写诗的时候就是孤独的体验。谁也无法来代替你此时的感受,你的发现,你的欣喜。真正的诗歌必然是个性的。写诗的状态是君临天下的感觉,你就是上帝,就是老子,就是国家总统。”在另一篇文章中,他还说:“我的每一首诗,都应该是弥留之歌,对往日生活的留恋,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类的留恋,对美丽的大自然的留恋,最深情的留恋,最真切的留恋。最伤心,也是最平静的;最可怕,也最甜蜜,因为,还有那份期待。”
  
正因如此,我觉得写这些文字是很有意义的。
感谢这一本《金丝桃花丛》。

表情: 作者:joycat 时间 2013-2-6 21:17:07 序号:5346
^_^!
回复内容:
  不管是曲铭的诗,还是新民的诗评,都让我感觉到如许巍的一首歌《蓝莲花》产生的诸多意境。神秘而灿烂!

也许,因为神秘,在小编把word中的文字转到网络格式时,莫名就多出了“ "固执地占据在诗的空行之间,转了几次每次都一样,罢了,就随它愿吧,只是各位记得在看诗的时候,务必把这个不请自来的神秘兮兮的“ ”在诗里取出out了哦~~

有些文字产生的意境,看过了就飘远了,另一些文字产生的意境,看过了就留在了脑海里……有关《金丝桃花丛》的文字毫无疑问是属于后者了……

表情: 作者:游客 时间 2013-2-18 10:27:55 序号:5354
^_^!
回复内容:
  说什么呢/
表情: 作者:游客 时间 2013-2-18 10:29:07 序号:5355
^_^!
回复内容:
  是论文吧。
表情: 作者:游客 时间 2013-2-18 10:31:26 序号:5357
^_^!
回复内容:
  中国气象视频网2月17日讯 未来三天,一股较强冷空气将自北向南影响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带来有6-8℃降温,局地降温幅度可达10-12℃,同时长江以北大部地区还会刮起4-6级的偏北风。在迎接新的降温天气过程之前,今天白天,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还会有所回升,明天北方将出现大范围降温,后天南方气温大幅“跳水”。
表情: 作者:游客 时间 2013-2-18 10:31:26 序号:5356
^_^!
回复内容:
  中国气象视频网2月17日讯 未来三天,一股较强冷空气将自北向南影响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带来有6-8℃降温,局地降温幅度可达10-12℃,同时长江以北大部地区还会刮起4-6级的偏北风。在迎接新的降温天气过程之前,今天白天,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还会有所回升,明天北方将出现大范围降温,后天南方气温大幅“跳水”。
表情: 作者:游客 时间 2013-3-5 16:09:39 序号:5364
^_^!
回复内容:
  哈哈哈哈
表情: 作者:游客 时间 2013-3-5 16:09:39 序号:5363
^_^!
回复内容:
  哈哈哈哈
 
表情
插入
上传
内容
  请注意:本论坛设置游客不能发帖子。回复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