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注册会员 登陆论坛 搜索帖子 最新帖子 最热帖子 风数文化 真亮心情 陆新瑾诗歌
 
论坛首页与东川对话 → 当前帖子
 
题目:诗中新味小议 回复: 3 浏览: 3560
^_^!
表情: 作者:fd 时间 2013-3-26 9:06:29 序号:5647
 
  诗中新味小议
——试与褚水敖先生商榷
嵇春香
褚水敖先生发表在《上海诗词》2012第二卷上的卷首语《“三味诗词”,首在新味》,觉得有些观点,不敢苟同,也想借此探索一下诗词的“新味”究竟是什么。
褚先生说:吟诗填词,应当崇尚“三味”,即新味、韵味和趣味,若是“三味”具备,便是诗词上乘。......“这实际上是为诗坛树起了三根标尺,对我们当前的诗词创作很有针对性”......这里,首先这“三味”是对诗词而言还是对“诗坛” 而言?对诗词而言,其“新味”大概是指内容,诗词的形式或者说格式早就有了,没有一点新味,若说内容,“新味”就是一个基本要求,无论旧体诗词还是新体诗词,读完通篇结合全书内容,显然是指“吟诗填词”的旧体诗词,好象不是广义的泛指。而先生说“三味” 实际上为诗坛树起了三根标尺,这一来就扩大到整个诗坛了,不说新诗中新味,就韵味而言,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韵味,是需要“感悟”、“体会”“意会”的,狭义的韵味,是指平平仄仄的声调和朗朗谐和的韵脚组成的,对格律诗词有特定的要求,而白话文中自由诗、口水诗,“梨花体”根本不理这套“韵味”,这针对性又何从谈起。可见,这“三味”说有点让人感到定义不清,概念混搭。
其二对“新味”的阐述,褚先生是针对格律诗词或者说旧体诗词而发的,我们这里是针对广义的诗词而言,重点不同,要义相同,所以就想抛砖引玉。
诚如褚先生所言,“韵味也好,趣味也好,比起新味来,它们又属次要”那么怎样的新味,才会让人耳目一新呢?“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确实如此,在我看来一个作者要能把诗的精气神都 “化”进诗里,那样写出的诗,才会有新味,有多少诗就会有多少新味。褚先生认为当下诗词以“新味”的标准来衡量,之所以精品架构比重太小,主要是“新味”不备或新味甚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然而,细细品味褚先生说法,总觉得提法欠妥。褚先生说的是哪三个方面呢?
“一是所涉及的题材不够新……包括抒写理应成为当代诗人感情主导的家国情怀”我觉得这是个误区,洋洋诗国什么题材的诗歌没有呢?当今新科技新领域,只要一出现,总有诗歌会涉及,所以不是题材不够新,而是切入点不够新,视角不够新,所思所梦缺乏个性特质,由此觉得缺乏新味。比如同样写荷花题材,“出淤泥而不染”说的是荷花品格,换个角度呢?如“踏向淤泥要鲜艳”说荷花富有反腐精神,可以吗?!再比如“婷婷玉立只因塘泥肯奉献”说荷花有感恩心,可以吗?中外诗坛以雪抒怀,以蝴蝶写意的诗作成千上万,可以说是常写常新,这些老题材至今还是有人去书写,只要能够写出自己的特点特性特质,就不会缺乏新意,如果按照褚先生的说法,我们以后还敢写雪吗?那蝴蝶可以写吗?
“二是所营造的意境不够新……意境无从鲜活,学理无从蕴含,陈陈相因的气息导致味同嚼蜡”这个提法本来没有错,问题是有点混淆了概念,好象是说了二个问题:一为立意,这是诗境所要反映的思想或境界;二为诗艺,这是意境的营造能力与诗境的生命气息,说的是诗歌艺术,是诗的表现手法和诗的艺术特点。我觉得立意的问题,是与诗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有关,而诗艺的问题,是与诗人的艺术修养和表现技巧有关。但褚先生本身的表述是说“意境不够新”,显然是不够完整的,应当是意境与诗艺不够新,缺少创新。
“三是所驾驭的语言不够新……”我个人觉得这个提法是对的,但总觉得:既有点抽象,比如他提出诗词的语言要精华,“这类精华语言常常是美丽可爱的,生动活泼的,它们尤其突出为撷取于现实生活的生动传神之语。而不是老气横秋,更不是晦涩难懂的……”又有点不全,如不提与时俱进,不提奇特灵动,对学写诗词或对诗词作者而言,诗歌语言的把握上,最好有个衡量方式或标准,否则总是在概念上打转转,总是让人去“悟”出真谛,实在有点叫人云里雾里,难以把握。
诗词中的新味,不是概念的口号的呼吁,而是要诗人们在创作中紧紧切入新视角,贴近新时代,把握新语境,开创新诗风,这其中的探索尚需不断深入。
表情: 作者:fd 时间 2013-3-26 9:09:30 序号:5648
^_^!
回复内容:
  附:褚水熬原作


“三味诗词”,首在新味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上海诗词学会会长:褚水敖
前不久,在上海诗词学会举行的新会员见面会上,一位诗友郑重其事地提出“三味诗词”:他主张吟诗填词,应该崇尚“三味”,即新味韵味和趣味。若是“三味”俱备,便是诗词上乘。
“三味诗词”,粗略的听去,似乎不大新鲜。但仔细一想,真是深可玩味。这实际上为诗坛树起了三根标尺,对我们当前的诗词创作很有针对性,将它称为诗词写作的“妙言要道”,也不为过。
而“三味”之中,首在新味。
韵味对于诗词的意义,自然最易明白。或诗或或词,韵味悉备,这既是内在的质地,也是外面的光彩,体现着深沉而简远的境界。对此,古人十分关注。陈善在他著名的《扪虱诗话》中言道:“予每论诗,以陶渊明、韩杜诸公皆为韵胜。”最为明显的是北宋后期以来,诗界论诗无不称“韵”,一个韵字,简直成了诗坛的流行术语。真是诗词而无韵味,“不知其可也”。
韵味无须多说。通观当今诗坛,并不缺失有韵味的诗词。但是说到趣味,则是尺度提高。既有韵味而又具有趣味的作品,不是很多,而是太少了!关于诗词的趣味问题,也与韵味问题一样,古往今来,诗人与评家一直在探讨,在开掘,在倡导。比如苏轼,他的“反常合道为趣”,早已成为写作和欣赏方面以趣论诗的警语。从趣味衡量,柳宗元的《渔翁》诗,不仅为苏轼所推崇,也不绝如缕地为后人作了楷范。诗或词,倘能在立意造境、遣字造句时多出趣味,而且能奇趣横出,蕴含机智与理性的魅力,这诗这词也就有了成就上品的可能。
然而,韵味也好,趣味也罢,比起新味来,它们又属于次要。评判诗词优劣,第一位的条件应该是否出新。诗词新味的概念可以是广义的,也可以是狭义的。就广义的来说,新味的要求涵盖内容与形式的各个方面。就狭义的来说,主要是指诗词新的意境即通常所说的新意。这里,我们不从概念出发,而是围绕新味,看看诗词创作的实际。就我们上海当下的诗词创作,甚至就全国我能接触到的当下诗词创作来说,如果以“新味”标准加以衡量,尽管也不乏精品佳构,但它们在诗词作品的总体里所占的比重实在太小。毋庸讳言,在我们面前,真正能称得上“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的诗句,确实寥若晨星。我这样看待,很可能会有不少人赞同,但只要不是闭起眼睛,不是存心糊涂,你不能不承认这铁的事实。我认为新味不备或新味甚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所涉及的题材不够新,特别是能够在广袤无垠而又深刻自如地表现既丰富又复杂的现实生活的作品不多,包括抒写理应成为当代诗人感情主导的家国情怀。诗词应该是对真实生活的反映,而许多诗人词家往往在这一点上反倒成为盲区。二是所营造的意境不够新。我们很不容易在各种载体里见到意象清新、境界崭新的诗词。因为不能显示出新颖独到的心接神弛,于是意境无从鲜活,学理无从蕴含,陈陈相因的气息导致味同嚼蜡。三是所驾驭的语言不够新。好诗词的语言,应该是语言之最,即所谓的语言的精华。这类精华语言常常是美丽可爱的,生动活泼的,它们尤其突现为撷取于现实生活的生动传神之语。而不是老气横秋的,更不是晦涩难解的,比如存心卖弄学问,故意制造僻典生词的。宋代江西派诗人曾几曾提出:“学诗如学禅,慎勿掺死句。”可是我们的许多诗词作者,总是稀里糊涂地在“死句”堆里寻找自鸣得意的句子,他们笔下的惨状,也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要写出“三味诗词”,尤其是要让诗笔到处新味卓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是衷心热爱诗词的人,有的能臻于“三味”,有的甚至辛苦一辈子也未必能够达到。而且,就某一位诗人或词家来说,哪怕是举世闻名的大家,也不是他们所有作品都能达到“三味”标准。但是作为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毕竟是有志向的诗人词家以及诗词爱好者理应崇尚的心灵境界

表情: 作者:杜鹃 时间 2013-3-26 15:36:52 序号:5654
^_^!
回复内容:
  三味也好,五味也好,只是评论者的一个评判标准。

而与受众的评判标准肯定是不一致的。

由于中国语言含义的特殊性,同一字、词的理解总因受众的文化背景差异而有所不同,这才有中国人为所谓的提法问题而争论不息。

我认为;评论家与看诗的受众本身也是互为表里的,也因文化背景差异而发出不同的声音,所以对三味也好,五味也好,都应就诗论诗,不然就是鸡同鸭讲,不知何时会有共识?

受众对诗,也不是好评如潮就是好的标准,总有个媚众和引众的标准.大多数人能被引上艺术高峰当然好,引不上而曲高众寡也有个时间的无奈.

所以,三味就是一家的理想主义,新三味也是另一种理想主义,能就诗论诗的拿三味标准来评论才不会是鸡同鸭讲.

表情: 作者:joycat 时间 2013-3-26 23:16:31 序号:5657
^_^!
回复内容:
  爱诗者永远有话题!因为不同,所以美丽……
 
表情
插入
上传
内容
  请注意:本论坛设置游客不能发帖子。回复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