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注册会员 登陆论坛 搜索帖子 最新帖子 最热帖子 风数文化 真亮心情 陆新瑾诗歌
 
论坛首页诗歌展示栏 → 当前帖子
 
题目:《新声诗体选集》序言和后记 回复: 1 浏览: 2430
^_^!
表情: 作者:fd^ 时间 2015-10-16 22:18:10 序号:7390
 
  【现代诗歌要在传统与创新中自我发展】

——《新声诗体选集》序言

陈思和/文

我在复旦读书的时候,黄润苏老师教授诗词写作的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不过我那时候的学习兴趣在现代文学,并没有选修她的课。我与黄老师的交往起先是因为她的儿子刘征泰,上世纪七十年代写过一部电影剧本《陈玉成》,曾经名重一时,恢复高考后,刘征泰考上了复旦历史系,后来又出国深造,在美国定居了。黄老师每次见到我大约就想起了远隔重洋的爱子,常常会与我说起征泰在澳洲的情况。那时黄老师五十多岁的样子,风韵秀彻,神采飘逸,是我们中文系最美的教师。每当喜庆的会上,黄老师用一口四川话抑扬顿挫地朗诵自己的诗作,让人迷醉。听了黄老师的吟诵我才感悟到,诗词竟有那么大的魔力!但这究竟是黄老师的诗念起来好听,还是她的四川口音好听,我也没有弄明白。不过由此被唤起了对诗词艺术的喜爱。黄老师曾经送我一本诗集《澹园诗词》,一直是我反复诵读的书。

由于黄老师的引荐,我在一次饭局中有幸结识了新声诗社的前辈们,其中也有我在复旦的同事和老师。新声诗社成立于1999年,起先是由几位前辈组成一个专门从事诗歌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小组,叫做新声小组,后来渐渐地壮大起来,结为一个诗社。新声诗社十五年来编辑出版了近60期《新声诗刊》(季刊)、三套丛书(包括34册诗集和诗歌理论书籍)、创作了万余首各类体式的诗词作品,可以说硕果累累。今年春上,费碟先生送来一本《新声诗体选集》的稿本,说是从十五年来大量诗作中精选出来的,现编成一书,即将正式出版,嘱我为之作序。虽然我的好为人序已经是出了名的,但是这本诗选,从任何一个角度看由我来为序都是有些冒昧的。因为一,我不是新声诗社的社员,也没有参与过他们的诗社活动;二,新声诗社里有许多德高望重的诗界前辈,在诗歌理论与实践上都有过卓越的贡献,由他们来写序才是合适的人选。但是因为黄老师是我的师长,我犹犹豫豫,惴惴不安,欲拒不能,最后还是答应了下来。在这半年时间里,我多次翻阅诗稿本,渐渐地也被这些诗作的新颖形式和艺术追求所打动,因为它是凝聚了新声诗社众多成员多年来的心血,字字句句都透出一种共同探索、实践的精神力量。

新声诗社不是一般的诗歌创作团体,它从成立之初,就有准备地研究诗歌理论和形式如何创新,并自觉地付诸于创作实践。他们常常喜欢把自己的诗歌创作称作为新声体,在形式艺术上有自己的独特的追求。新声体的诗,依我的理解,这是一种中国传统诗歌美学与现代诗形式的结合的尝试。譬如其中有一种形式是借助七言或五言诗,但不是绝句或律诗,而是四二句型,分两阕,类似小令,或者是十句型,分四四二句,三阕;仿佛是一首半、或者两首半绝句,那个“半”首其实就是诗的最后两句,起到点题的作用。如一首《清明返里有感》:

半是癫狂半是痴,离乡背井梦谁知?/宝山空手终无悔,陋室新颜可有期?

红烛纸钱寒食日,青鞋布袜断肠时。/当年内疚少陪话,今日悲沉实已迟。

依稀慈母手中线,难为芦衣愧泪诗。

最后两句的作用,在于卒章显志。这样的诗体如能纯熟运用,显然比传统绝句多了表达的空间。

新声诗体不严格按照格律诗的平仄要求,在韵脚上坚持以现代汉语为主。但在诗歌意境得营造上,也追求古诗古意。还有许多诗歌形式不一定采用四二句型或四四二句型,但是在诗句的提炼上也基本是以诗词的句型作衬底,略加变化调整,故意不走传统老路,力求新声。

如方尼的诗:

风吹松竹唱,/瀑泻珠帘垂;/烟雨流云生泼墨,/林泉幽谷自成诗。/要离不忍离!

(《庐山吟》下半阕)

创伤累累,/哀思戚戚,/难禁泪千滴。/数十载,/弃粉黛,/任自憔悴。

日丽天碧,/浓情切切,/梳洗整装急。/休言老,/莫愁寂,/唯愿互唱随。

(《寄征农》)

我这里不涉及到诗意的评价,只是分析诗歌的形式。前一首诗的句型为五五七七五,本来可以成为一首完整的五言诗或者七言诗,可是诗人偏要混杂五七言,构成两组对仗的诗句,最后凸现一句点题。而后一首上下阕本来完全可以工整对应,可是诗人在后半阕的最后一句偏是要多出一个字,以五字“唯愿互唱随”来对应四字“任自憔悴”,显然是有深意的,为的是表达诗人对新生活的信心,从形式上似乎给人“向前迈进了一步”的感觉。这两首诗都有些卒章显志的意思,但这种效果,如果遵循一般的旧体诗词的形式,可能未必能表达得如此强烈。新声诗社的许多作者都是耄耋老人,在旧体诗词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但他们故意不落窠臼,不迁就旧形式,希望在传统格律音韵的基础上翻出新意,更准确地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这种探索精神真是难能可贵,值得学习。

因此,新声体诗,大致的概念,是从传统的绝句律诗或者词令形式中脱化出来,加以变革和突破,追求更加自由、更加准确、与时俱进的新诗形式。它基本保持了传统诗歌的审美特点,如避免孤平、要求押韵、营造意象、开展比兴等等,用费碟先生的话说,就是力求白话诗不散漫,自由诗不任性,在继承传统诗歌表现手法中注入现代元素。

中国现代诗歌是从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诞生的。当初诗人们提倡新诗,是从反对旧体诗词的形式开始发难,因此在近百年发展历程中,现代诗歌一直处在传统与创新相对立的两难中探索,举步维艰,即使在当下,旧体诗词创作又有复兴之势,但现代诗歌仍然没有能够解决如何融洽和调整传统与创新的问题。旧体诗词创作能否在保持传统格律音韵的基础上,准确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而现代汉语能否在书写现代生活的同时,能否传承古代诗词的意境与美学?旧体诗词与现代创作终究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各管各地发展;还是有可能渐渐融合互为吸收,形成当下中华诗歌的一种主流形态?这些问题都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在当下这样的背景下看这本新声诗社的诗选出版,自然是有着积极的意义。

这本新声诗选集,是编者从诗社成员们十五年创作的上万首作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挑选之后,还邀请了众多诗人学者参与点评这些作品,每首诗都有不同角度的评点,有的是一两句点评,也有的是篇短小诗评,形式不一,真知灼见处处可现,有赞扬分析,也有实事求是,指出不足,我以为这种互相间的切磋欣赏,增加了这本诗集的阅读趣味和艺术质量,也是新声诗社的活力所在。我当然不能说,新声诗体已经日臻完美,诗歌的形式要被人普遍接受还需要在实践中传播发展,要走出去,走出新声诗社的范围,让社会诗界能够广泛运用相竞唱和,大约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希望新声诗社的诗人们沿着前辈的探索足迹,继续不懈地努力,力求完善,达到更新的境界,更高的高度。

我期待着,怀着敬意。

2015年6月14日写于鱼焦了斋

(陈思和,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兼任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文学》主编。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兼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曾获上海市共青团颁发的"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和五四奖章、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和"教育部跨世纪人才"称号以及霍英东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

-------------------------------------------------

【往昔、如今、永远(序二)】

孙琴安/文

去年秋,在莫林大姐家开诗歌研讨会,新声诗社社长顾振仪给了我一份打印的诗稿——《新声体诗选集》,嘱我能在付印前写篇短序。

我回去阅览了诗稿,起自李忠利,迄至朱兆瑞。多为沪上诗坛耆宿,如莫林、黄润苏、陈广澧、杨在春、安荔裳、傅家驹、方尼、施亚西、卢景沛等均在其中;或为古稀之年的各界名流,如蒋哲伦、顾振仪、姜玉峰、苏兴良、葛乃福、杨瑞福、叶谦、陈守云等;也有刘希平、费碟、罗维平这样的中年诗人,更有刘情玉、周子善这些分别来自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侨诗友。真可谓群贤毕至,济济一“集”。

因为此诗稿标为“新声体诗”,似有偏重“新声”和诗体之意,所以在阅览过程中,我也特别注意了一下诗的形式与体裁。其中除了瞿若的《石林风光》等少数诗为传统的旧体诗以外,绝大部分都是诗人分别自创的“新声体诗”。就中以李忠利所创的六行体诗最为显眼,作者也似乎最多,其余则有四言、五言、七言和各类杂体,也有效仿词体或类似于词曲的长短句,并有各种各样、类型不一的白话新诗,真可谓琳琅满目,彬彬大盛。

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此诗集在编选过程中,还请了沪上的一批诗人来加以点评。其中除了名诗人朱珊珊、季渺海以外,尤以中年诗人居多,如费碟、夏克危、张健桐、风铃、俏然、宗月、罗维平、沈家龙、苏缘等。这些点评散布在每首诗后,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加以解读,或艺术,或主旨,或风格、时有点睛之妙,道人所未道,见人所未见。不仅使作品之原味倍增,同时也使整本诗集添光溢彩,愈见活泼,丰富许多。

毫无疑问,这里的诗大多带有尝试与探索的性质。即便如此,仍不乏佳作,李忠利的《鲤》、《和平》等自不必说,其他各家也都可圈可点之作,兹不赘举。

蓦然回首,新声诗社成立也有十五年了。在诗路探索的道路上,他们在理论和创作两个方面风格之、上下求索之、已留下了各种脚印。或大或小,或深或浅,虽形状不同,但有可爱者,也有奇谲者,从中正可以看到他们的辛劳,以及他们所取得的成绩。既然是探索,总会有成败。但不论成功或失败,在中国诗歌未来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都不应忘记这一群人,不应忘记这些探索者,不应忘记新声诗社。

他们是值得我们记忆的。


(孙琴安,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院、古典文学研究室主任、上海文史馆馆员)

-------------------------------------------------


【后 记】

费碟/文

为纪念新声诗社成立十五周年,新声诗社决定出三本书,这是其中的一本。在社委会的安排下,我协助莫林大姐编辑《新声体诗选集》,书稿从2014年春后着手海选,到2015年8月底基本完成。几经修改,终于完稿,掩卷静思,感慨颇多。

所谓海选是指新声诗社的成员自1999年到2014年的十五年里创作的全部新声体诗中遴选出的。首先把十五年来社员的全部诗稿整理出来,经编辑组一次二次三次海选。由于新声体中的六行体新绝句,由李忠利先生领衔编辑另行出版专著,本书中只象征性地选入了一些。

历时一年半海选中,第一次由我和张聪芬老师分别通读初选,第二次由编辑组汇总讨论确定大致篇目,第三次根据诗社编委会各委员提出的意见综合考虑决定后进行完善定稿。

本书选稿的着眼点是什么呢?如何尽可能地准确地反映15年来新声诗社的创作成果,无疑成了我们的基本着眼点。为此,我们特别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尤其是诗社元老莫林和黄润苏的想法,结合大家的意见,在主编莫林和姜玉峰的指导下,我们尽可能做到:1,点与面的结合,要让每一个诗社成员的作品有展示的机会;2,形式与精品的结合,做到新声体诗的几个类型都有所体现,无论新绝句、新体词,还是新声诗词、似词似令式,包括其它形式的新声体诗,都作了选用。3,体现老中青和传帮带相结合,对元老级创始人的诗词选择,注重代表性、精品性、特殊性,像莫林、黄润苏、陈广澧、李忠利等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影响,我们在选编时在数量上给予重点凸显,从中体现我们的编辑意图和对前辈诗人的尊重。4,必须符合新声新韵。那些没有韵,没有节拍,没有声调的,不以普通话声韵标准的诗或词,不予选用,因为它不符合新声体诗的基本要求。

诗稿选出后,如何突出要义呢?我们考虑再三,决定重点放在“点”与“评”上,“点”需要体现出特色和要点,“评”需要体现出简明而透彻,所以,“分析”与“论述”就不是本书的任务,书中插入一些简析或简论,是可以的,但是强调的是要在画龙点睛的“点”字上和一评中的的“评”字上用功夫,所以我们提出了点评的字数,原则上控制在“一百字以内”,这就要求言简意赅,“点到为止”。为保证点评的质量,我们特邀请了部分上海作协委员和诗人参与对新声诗体的点评,我们打印了几十份诗集分发给参与点评的诗人。两个月后,我们陆续收到了各类点评,总体看,所来的点评对内容、形式、手法、炼字等都有涉及,赞美与批评都有,多数给予了肯定和点赞,点评手法也大有创新,包括再创作式的点化、综合性的概论、文学化的形象评析、诗艺般的议论都有,有些点评对诗歌中的某些错误,提出批评与反批评的都有,例如有一首《新春抒怀》,全诗这样写的:“冬未离去春已到,人勤赢得春来早。布谷声声春意闹,大地春耕涌春潮。∥涌春潮,开局好,丰收美景齐心描。愿诗化作抗旱水,灌溉农田救灾苗!”诗人季渺海十分中肯而实在地点评道:“最后两句诗好,表达了浪漫情怀。但城里人写不熟悉的农事,难免会在时令节气上不统一。题目“新春抒怀”和首句“冬未离去春已到”,使人想到春节或早春二月,而“布谷声声”却是春夏之交,抗旱“救灾苗”则是盛夏了。”由于类似的情况,我们也听到过各种议论,我们在编辑过程中也看到评者间的不同见解,实景与虚愿如何在诗中统一,诗人又如何对待和表达身处的现实与脑海的浪漫,这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巧的是东川看了这首诗和点评时,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诗中描绘看似违反自然规律,前后矛盾。细心体会,是诗人有意造景,带有幻觉般地勾画自己的愿景。所谓抒怀,是一种构造心境和舒展想像的过程。从“冬未离去”到“丰收美景”,一鼓作气又虚虚实实地写了春夏秋冬。”这二组点评放在一起,既是反映诗人的不同视角和思考维度,也为开展文学艺术观的争鸣,倡导直言不讳的艺术交流。由此,也为这本书的可读性和思考价值,带来积极意义。

本书最终能够出版,要感谢关注和支持新声诗社发展的诗友们,感谢黄润苏老师的帮助关爱和支持,感谢夏克危、周明秋、张聪芬等的帮助,她们做了大量的默默无闻的具体事情,感谢陈思和教授和孙琴安教授百忙中挤出时间阅读并为本书作序,感谢众多诗人参与点评,像朱珊珊、戴约瑟、悄然、风铃、季渺海、张建桐、尼轩、杨瑞服、宗月、罗维平、薛鲁光、朱吉林、苏缘等等,等等。恕我不一一列举,他们都是义务劳动,无偿地本书作出了热情而中肯的点评,为新声诗社的发展注入了一份功劳,在此,深表谢意。


费碟 2015.9.3

表情: 作者:joycat 时间 2015-10-16 23:10:18 序号:7393
^_^!
回复内容:
  一本值得细看细品的诗集!
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对于热爱着国文诗风的人群来说,
不同文体的心声,都是值得借鉴和赏读的。

写自己的,品别家的,再写自己的,何尝不是一种好的引力呢!(小编)

 
表情
插入
上传
内容
  请注意:本论坛设置游客不能发帖子。回复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