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注册会员 登陆论坛 搜索帖子 最新帖子 最热帖子 风数文化 真亮心情 陆新瑾诗歌
 
论坛首页某某某佳作 → 当前帖子
 
题目:储有明:从《马路天使》说到上海银行与“白银出口” 回复: 0 浏览: 1976
^_^!
表情: 作者:储有明 时间 2017-2-26 0:14:58 序号:7597
 
  从《马路天使》说到上海银行与“白银出口”

储有明/文

上世纪三十年代,由赵丹、周璇、魏鹤龄联袂主演的影片《马路天使》脍炙人口。其中,魏鹤龄饰演的报贩,老是寻思着怎样用卖剩的报纸把房间内的墙壁裱糊得更加平整;而赵丹饰演的吹鼓手,除了善于吹奏小号外,还擅长表演魔术;至于周璇饰演的邻家女孩则最喜欢看变魔术。一次,小号手变魔术时,把一枚银圆在众目睽睽之下从手中变走,又从自己的口中变出来。正当大家目瞪口呆、啧啧称奇时,报贩出人意外地从刚裱糊好的墙壁上撕下一截报纸,指着上面的标题对大家说:这一招叫“白银出口”。

《马路天使》既然是一部文艺作品,其中自然不乏想象和虚构的成份,但“白银出口”却有史可据、有案可稽。

据《中华民国银行史略》记载:1936年中美签订“白银协定”,中国对美出口白银7500万盎司,以换取美对华贷款美金2000万元。代表中方签字的是时任上海银行的总经理陈光甫。

上海银行全称“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创办于1915年。肇始之初,仅有资本7万银圆(对外则号称10万银圆);股东7人,职员7名;比规模稍大的钱庄都小。故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新闻报》在报道其开业庆典时,竟戏称其为“小小银行”,言外颇存讥刺之意。

上海银行创办之初,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尽管当时欧洲列强正忙于战争,但上海的金融命脉仍控制在他们手中。当时上海外滩计有外商银行19家,不仅资本雄厚,而且拥有在中国境内发行纸币的权利;更何况当时他们还掌控着中国关税的收入。而国内各官办、商办或官商合办的银行,其在上海的分行、总行,掐指算来也达11家之多。其中尤以位居“北四行”之首的盐业银行,允称资本最为雄厚,达195万银圆之钜,是上海银行的27.8倍。即使以资本最少的中华商业储蓄银行作参照,其资金也达25万银圆,是上海银行的3.6倍。至于上海的钱庄业,则历史更为悠久,且在经营上历来以存放款业务为主,其中永丰、福康、顺康等钱庄的资本都远比上海银行雄厚。

然而世易时移,迤逦到了抗战前夕的1937年6月底,上海银行迭经22个春去秋来,已发展成为一家在国内外均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商业银行,拥有资本500万元,存款总额近2亿元,约占全国商业银行存款总额的10%;并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80余处,鼎盛时期竟达110家之多;员工2775人。其排名一度名列“南三行”之末,最终定鼎“小四行”之首;被银行史研究专家和学者推崇为“中华民国银行业之一大奇迹”。

上海银行由小变大,发展到如此规模,端赖其创办人、总经理陈光甫的经营有方。

陈光甫1881年12月17日生于江苏镇江,初名辉德;11岁时随父赴湖北武汉,入祥源报关行学徒;7年后考入时谚有“海关金饭碗,银行银饭碗,邮局铁饭碗”之称的邮局任职员。1902年,陈光甫21岁时因缘际会,转入汉阳兵工厂任专职英文译员。其时得识日本正金银行汉口分行买办景维行;未几,即入赘景家作东床之婿。翌年,世界博览会在美国圣路易斯市举行,湖广总督端方急觅精通英文者充任大清帝国参展团随员。凭藉岳丈与端方的交情,陈光甫先是在美工作了8个多月,嗣后又以官费生滞美留学。自1904年起,先后在美之辛普森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专攻经济学,并于1910年获得学位,当年即回国;先任端方组织之南洋劝业会的外事科长,旋任江苏巡抚程德全之幕僚。辛亥革命后,程德全任光复后的首任江苏省都督,陈光甫被委任为省财政司长,兼任官办江苏银行经理。由于在银行业务上与省府高官意见相左,加上陈光甫自有雄心壮志,遂于两年后离职,随即联手曾任信义洋行买办的海上闻人庄得之,紧锣密鼓地筹划创办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并于1915年6月3日择吉开张;从名称上就开宗明义地标榜有别于官办银行,是一家纯商办的银行。

在强手如林的上海外滩金融圈,上海银行要赢得一席之地,必须以经营灵活来取胜。陈光甫亲手制定了“人争近利,我图远功;人嫌细微,我宁繁琐”的十六字方针,在上海银行业内首创“一元开户”。孰料此事竟在钱庄业内引起轩然大波,被认为是与钱庄业争抢小储户。先是上海银行江西中路总行底层的营业大厅,有人携来一百银圆,要求按“一元开户”的服务承诺开一百份存折;陈光甫闻讯亲自从三楼总经理室赶到底层的营业大厅,不仅热情接待,还与柜面职员一起按来者要求,照办不误。嗣后在陈光甫的故乡镇江,又有几个彪形大汉,抬着几个大箱子,声称内装银圆八千枚,要求开设八千个帐户。陈光甫闻讯不愠不怒,妥善处置。事后获悉,这两件事均系钱庄业人士的故意刁难;陈光甫将计就计,请来《新闻报》记者予以如实报道,结果反而引起轰动。钱庄业人士刁难不成,反而替上海银行充当了义务广告宣传员;而陈光甫也成了化解危机公关的高手。随着越来越多工薪阶层的中小储户纷纷涌向上海银行,那些原来不屑于接纳小额存款的银行也纷起效尤,其中甚至包括“北四行”旗下的大银行。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外滩金融圈内的各大银行,“吸储大战”愈演愈烈,为了更多地吸纳储户,“北四行”还组建了“四行储蓄会”;当时的远东第一高楼——上海国际饭店,就是“四行储蓄会”利用储户的存款投资建造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陈光甫的“一元开户”,掀起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普通民众的储蓄热;而在储蓄热中应运而生的“四行储蓄会”,投资兴建了远东第一高楼。当时民间遂有“没有陈光甫的“一元开户”,就没有“四行储蓄会”,也就没有国际饭店”的戏谑说法。

话题再回到“白银出口”。陈光甫之所以有资格代表中方与美签署“中美白银协定”,其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因为他与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的摩根韬私交相契甚深。原来上海银行早从1919年起就开始经营国际汇兑业务,一贯恪守信誉,赢得美国银行界的信任;而摩根韬在就任美国财政部长之前,曾长期担任纽约化学银行的总经理和董事长。该行与上海银行是长期合作的生意伙伴;在这种情况下,赴美谈判自然非陈光甫莫属。

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之所以急于把白银出口到美国去,是因为自1935年起国民党政府实行币制改革时,恰遇国际市场白银价格猛跌,导致“银本位”的中国币制基础动摇。通过“中美白银协定”,由美国政府提供的美金贷款,作为当时中国发行法币的外汇准备金,储存在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从而使当时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有了稳定的基础。从那时起,中国的货币发行权,才开始牢牢地掌握在中国人的手中。

由于当时国民党政府在报纸上对币制改革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白银出口”遂成为不少上海市民茶余酒后的谈资。由左翼文艺人士编导的《马路天使》,不失时机地利用剧中人变魔术的细节,巧妙地对国民党政府的币制改革进行讽刺和揶揄,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华民国银行史中一段湮没已久的史实,以及其在普通民众间的反响。

没有回复帖子
 
表情
插入
上传
内容
  请注意:本论坛设置游客不能发帖子。回复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