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注册会员 登陆论坛 搜索帖子 最新帖子 最热帖子 风数文化 真亮心情 陆新瑾诗歌
 
论坛首页某某某佳作 → 当前帖子
 
题目:闲话洋泾浜英语 回复: 1 浏览: 2634
^_^!
表情: 作者:浦江客 时间 2017-3-17 9:53:02 序号:7610
 
  闲话洋泾浜英语

曹伟民/文

我工作过的办公大楼座落在延安东路上,它过去叫做洋泾浜。洋泾浜早已在百年前被填平,它曾是河道已被人遗忘,但“洋泾浜英语”这一句俗语却深深地印在历史长河中。

此文因日前一则消息有感而发。成都尧先生几年前从重庆旧书市场淘回一本印有“咸丰十年”字样的英语教材,书中“托马六、唵以、及夫、尤、唵五史为”等毫无逻辑的文字叠加一起,其实都是用汉字代替的音标注音。专家研究后表示,用汉字注音、方言发音来学英语的现象在晚清非常普遍,其中洋泾浜英语是主要代表。

所谓“洋泾浜英语”,乃由洋泾浜得名。洋泾浜是原上海县城北郊的黄浦江支河,1915年被填平改为马路,最初取名爱多亚路,后改名为延安东路。1845年以后的英法租界均以洋泾浜为界,1863年以后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也以洋泾浜为界。“洋泾浜”一词早期含有“租界”、“洋场”的意思,上海租界建立以后,上海地区流行的带有浓重乡音而又不遵照英语语法的中国英语,即戏称为“洋泾浜英语”。

洋泾浜英语在晚清上海已经流行,并涉及各阶层。虽然洋泾浜英语不入流,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大派用场。在洋行任职的中国籍买办以及与外商打交道的中国商人中,普遍使用洋泾浜英语。一些洋商开办的工厂里,不少工人在干活中,往往会夹杂一些洋泾浜语。还有不少无业泼皮、马夫之流,当遇到外国水手或初到上海的洋商外出购物时,他们就用洋泾浜英语自荐做外国人的向导,还美其名曰“露天通事”。当时外国人也使用洋泾浜中国话,一些外国牧师祈祷时用之,甚至有些外国人在街头吵架也用之。

洋泾浜英语的流行是随着晚清期间外国移民来上海人数激增而起。在房产业和对外贸易的推动下,一批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冒险家纷纷进驻租界,外国移民人数增长速度大大加快。上海开埠前外国移民仅26人,到1865年公共租界的外国移民人数已达到五千多人。短短十余年间,公共租界的外国移民人数增加了十几倍,法租界更是增加了四十多倍。同时,除了常年留住上海的外国人,每年到上海的外国人更是如过江之鲫成千上万。

外国移民的骤增必然带来外来语言的大量引入。晚清上海开埠后,外来借词在上海话中大量出现。据专家分析,上海话中外来借词大致有五种形式。第一种是纯粹的外来借词,即完全按原词译音用汉字表达的,譬如由英文而来的咖啡(coffee)、吉普(jeep)等。第二种是半音译半意译的外来词汇,即经“汉化”后的音译词加上汉语语素而形成的“不中不西词”,如巧克力糖、番茄沙司等。第三种是意译借词,即用汉字来达意,如电话取代了德律风、买办取代了康白度。第四种是形意皆借的外来词,如日语中引入的政策、干部等。第五种即是“洋泾浜语”,这是一种上海特有的沪方言与英语的混合语。

尽管洋泾浜英语的流行遭到过不少文人学士的群起抨击,认为是一种“语言污染”。然而,从社会开放与急剧转型的视角来看,洋泾浜英语流行有其社会基础与实用价值。即使在今天来说,对一些英语基础较差而又需与外国人沟通的人士,学一点洋泾浜英语其实也无妨。


表情: 作者:浦江客 时间 2017-3-17 9:56:08 序号:7611
^_^!
回复内容:
  初来乍到,望诸位朋友包涵指点。
 
表情
插入
上传
内容
  请注意:本论坛设置游客不能发帖子。回复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