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注册会员 登陆论坛 搜索帖子 最新帖子 最热帖子 风数文化 真亮心情 陆新瑾诗歌
 
论坛首页某某某佳作 → 当前帖子
 
题目:储有明:应目会心 简而意足 ——读王锡良晚近的瓷艺作品 回复: 0 浏览: 3058
^_^!
表情: 作者:储有明 时间 2018-1-28 1:45:43 序号:7748
 
  应目会心 简而意足

____读王锡良晚近的瓷艺作品

撰文/储有明


一,从珠山八友到王锡良

黄山脚下的黟县,被群峰萦回环抱;此地隶属古徽州地界。在“无商不徽”的明清时期,从古徽州的黟县到赣北的浮梁,绵延而岐岖的山路上,留下了多少徽商为谋生而四处奔波的繁忙足迹。

在杂沓的屐印中,王锡良的父亲和叔父王大凡走的却不是“浮梁买茶”的经商之路,而是去瓷都景德镇拜师学艺的人生之路、瓷艺之路。

王锡良是幸运的,因为他得天独厚地拥有一位在瓷艺上不同凡响的叔父王大凡;这位从民国年间就饮誉大江南北的艺术家,不仅早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就以自己创作的瓷绘作品斩获金奖,还是中国近代陶瓷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团体____“珠山八友”的发起人之一。

“珠山八友”原名“月圆会”,是民国年间活跃在景德镇的民间艺术团体。民国初年,原先专门烧制官窑瓷器的御窑厂停烧后,不少擅画粉彩和瓷版画的绘瓷高手纷纷流落民间;1928年由绘瓷圣手王琦和王大凡两人发起,先后有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等8位艺术家加盟,人员最多时达到10人。他们在继承优秀瓷艺传统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以“扬州八怪”为典范,以海派画家为榜样,面对西方瓷艺的挑战,以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使我国流传千年的陶瓷艺术历久弥新,在世界艺术史上再现辉煌。

1936年,当年方14岁的王锡良,模仿乃叔的风格和笔意,在素瓷笔筒上创作了一幅釉上彩《西施浣纱》图,并得到2块大洋的润笔费时,他不仅使其母亲期待他早点谋生以分挑家庭负担的愿望得以实现,也在自己艺术人生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从此,王锡良与瓷器艺术结下了终其一生的不解之缘。

王锡良是幸运的,因为在他风华正茂的27岁那年,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此他有机缘步武叔父,相偕进入瓷器艺术的最高学术殿堂____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艺术室,从事陶瓷的美术创作和研究工作。

在陶研所,王锡良有机缘接触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梅健鷹教授和艺术大师林风眠,并在继承珠山八友等前辈艺术家技法和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借鉴和吸收了西洋画素描的技法和技巧,不仅开阔了艺术的视野,还拓展了创作的思路;并通过深入生活,师法自然,博采众长,不断地推出创新作品。

王锡良借鉴中国画的构图和笔法,把对山水画的感悟,融入到以色釉为媒材的瓷版画创作中,凭藉粉彩、新彩、五彩等工艺手段的气氛渲染优势,将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与笔墨功力渗入釉彩,使画面萌生千变万化的色釉效果。

王锡良在七十多年的瓷艺生涯中,秉持哲匠精神,致力于瓷器艺术本体语言的探索,并对瓷绘艺术的技法和技巧作了新的可喜的开掘。在创作中,他强调作品的思想呈现和鲜明的艺术个性,以开放的视野在承载传统文化艺术精髓的同时,兼容当代人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追求。鉴于他对瓷器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所作出的卓绝贡献,早在1979年,他就被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是偌大景德镇获此殊荣的第一人。2012年他又获得当代第一位中国陶瓷美术大师荣誉资格认证;掐指算来,1922年出生的王锡良,这一年正好九十足岁。

二,衰年变法 简而意足

王锡良曾回忆艺术大师林风眠对自己瓷绘风格的启迪:一次他观摩林风眠在瓷版上绘制《武松弑嫂》,只见他寥寥几笔就将潘金莲的衣裾勾出,着墨不多而潘的风骚与妖娆却跃然而出。王锡良从中领悟到传统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尚“简”的魅力;而这,也成为他晚年绘制瓷器作品的主旋律。

王锡良在创作山水画题材的瓷器作品中,通过对大自然真山真水的实地写生,经历了由繁而简的过程。青壮年时期,他的作品一度画面极度写实,极度繁复,极度绚烂;晚年从古代文人画创作理论中逐渐领悟到:返博归约,去粗存精,能使画面更集中,主题更突出,反而能更有效地表现画家的精神感受。按照古人的说法是“应目会心”:通过“应目”,对大自然中的山水有真切感受;通过“会心”,表现出画家的情思和意境。画家以笔墨简快为己任,简而意足,能使观众在画中看到笔墨以外的东西,甚至能看到画家的内心,从而使作品承载和体现了物我为一的审美原则。

王锡良晚节渐于画面“简”。耄耋之年,他创作的瓷绘艺术品,画面越来越简约,而意境却越来越深邃。如瓷版画《山上看山图》画面简率,用笔疏宕,却古气横溢。画家删繁就简,别出心裁地绘就了一个岚光浮动、清空渺远的境界,给人以登山临水、渐入佳境的乐趣。近景古松偃蹇,巨峰磐石,皆以蓝、绿、青、赭石设色,层层烘染,皴出山石坚韧的品质。遥岑远山,云遮雾障,以浅蓝淡彩罩染,着笔不多,似疏荡而实遒劲;画面上方的大片留白,凭藉瓷釉的质感,仿佛透出强烈的光源,充满了空间感,使人观之意远。而近景中伫立在峰颠上的“看山人”,虽仅寥寥几笔,但通过红色衣服与冷色调画面的色彩对比,“青绿丛中一点红”,寄寓了山与人“相看两不厌”的哲理和睿思。

瓷版画《峰峰削出青芙蓉》在简约中追求构图的神韵。近山和远峰一实一虚,通过对近景中山体实象的描摩,表现清晨在红霞映射下嵯峨崚嶒的峰峦,以及峰巅的一株迎客松;与远景中崔嵬而高、以浅蓝色濡染的群峰虚实相生,互为映发。画家还在画面上部大片留白的右侧,以墨色点染出一对施翮而高翔的飞禽,显示渺远的苍穹,使画面陡生灵动之趣,从而烘托出近景中的实象,营造虚实相生的意蕴,表现画外的意象,扩大审美感受的空间。山的聚散与起伏,山色的浓与淡、虚与实所形成的节奏感,以及釉彩互相呼应的自然律动,使突兀的峰峦仿佛被刀刃削出的笔尖,表现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节律感。

瓷版画《小园花暖蝶初飞》清新隽永,如李清照笔下的婉约词:小园香径,两位古代仕女犹抱琵琶,趺坐于太湖石假山一侧;山石以流畅、遒劲而又虬曲的墨线勾勒,瘦、漏、透、皱,古趣盎然;正是绿肥红瘦时节,画家用渗以墨色的浅绿色,晕染出一片葱翠的植被,复以淡红色点厾出稀疏的红花,彩蝶翩翩,使画面静中寓动,诗意盎然。画面表现了文人画“一派简澹荒率,真得象外之趣,无一点尘俗风味”的艺术境界;一下子就使观者的意绪跌落到宋词的意境中去,仿佛随着画家的笔锋穿越到古代,在小园香径中徘徊踟蹰,涵咏吟哦。

此外,王锡良近年来创作的瓷盘画《黄山小景》、瓷瓶《于陵仲子图》,构图简洁,层次分明,举凡山水人物、古树乔木无不干净利落。画面虽然摈弃了过多的渲染,却能更加集中地展示出作品的内涵,传递出画家的主观情愫。

作为瓷艺泰斗,王锡良在长达七十多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在绘画风格上先后经历了三次嬗变,从早年规模“珠山八友”,到中年在西方素描写生影响下的写实主义绘画风格,最后在晚年通过吸收文人画简率淡雅的格调,形成自己简中寓雅,画面境界与画家意蕴高度融合的艺术特色;从而在素瓷上把色彩娴雅的釉色意象,在空灵、缥缈、邈绵、悠远的艺术维度上发挥到了极致,把中国的瓷器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巅峰。

祖籍黟县的王锡良,难捨故乡情结。他不仅循着当年父亲和叔父的足迹,多次到黄山写生,还把黄山作为艺术素材创作了不少瓷艺作品。不仅以黄山命题的瓷艺作品(如《黄山小品》),即使在其它山水题材的作品中(如《山上看山人》和《峰峰削出青芙蓉》等),也都融入了黄山的奇峰、怪石、虬松等元素和意象。可以说,黄山和瓷绘都已成为王锡良艺术生命中最挙足轻重的关捩之点!

没有回复帖子
 
表情
插入
上传
内容
  请注意:本论坛设置游客不能发帖子。回复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