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注册会员 登陆论坛 搜索帖子 最新帖子 最热帖子 风数文化 真亮心情 陆新瑾诗歌
 
论坛首页某某某佳作 → 当前帖子
 
题目:裘新民:此情可待成追忆 回复: 0 浏览: 771
^_^!
表情: 作者:qxm 时间 2021-8-31 11:14:31 序号:8163
 
  此情可待成追忆

裘新民/文


近日,读到胡中行老师一首《有感》,全诗如下:

搏髀弹筝气自豪,
峨冠长袖笑猿猱。
同流竞逐尚书笔,
异道分镳太尉袍。
己亥涉河评二李,
郢人举烛说三曹。
丛生乱象谁之过?
为学全凭金错刀。

胡老师有注,全文如下:

搏髀弹筝:李斯《谏逐客书》: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峨冠:《新唐书韩偓传》:陛下诚惜贻范才,俟变縗而召可也,何必使出峨冠庙堂,入泣血柩側。长袖:汉傅毅《舞赋》:罗衣从风,长袖交横。猿猱:《管子•形势》:坠岸三仞,人之所大难也,而猿猱饮焉。
己亥涉河:《吕氏春秋》: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
郢人举烛:《韩非子》: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金错刀:刀币也。唐张彦远《法书要录》:“(金错刀)为王莽摄政时铸造,以黄金错镂其文,也称错刀”。

胡老师没有注的是 “尚书笔”和“太尉袍”。
尚书笔,秦始皇禁毁诗书,《尚书》失传。汉代有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28篇,人们称之为《今文尚书》。西汉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自古至今,一直有今文经古文经之争,连梁漱溟与康有为也争。另外,一直还存在关于《尚书》的真伪之争。其中,是不是含有话语权之争呢?
太尉袍,根据全句意思,应当指的是分道扬镳成语故事,也就是《北史》载所的“洛阳令”即“京兆尹”元志的故事。元志是“洛阳令”即“京兆尹”元志,看不起“御史中尉”李彪,按当时的规矩,路上遇到了老百姓避让当官的,官小的让官打的。据说有一次元志遇见李彪偏不相让。 李彪很生气,当场训斥元志。元志不服,两人就争吵起来。他们到孝文帝面前去评理。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可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孝文帝听了,笑道:“洛阳是寡人的京城,应该分路扬镳。从今以后,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得了吗!” (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其中,是不是含有抢跑道的意思呢?

为什么胡老师没有注这两个,恐怕自有其良苦用心吧。

在阅读过程中产生障碍的还有“二李”。凭记忆,一般论诗,往往说到三李,也即唐代的李白、李贺、李商隐。“二李”指谁?再查阅一番,发现清代沈谦在《填词杂说》里说到“二李当行本色”。他所说的“二李”,是写词的,“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至于“三曹”,应当是汉魏时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的并称。

一读二读三读,因为诗写得隐晦,有许多不得要领。
所谓“有感”,即是无题一类。无题,往往是欲说还休仍未休,犹抱琵琶半遮面。胡老师诗中唯一明确写的,是“丛生乱象谁之过?”
当今之世,乱象丛生,诗的意思似有讽喻鞭挞。以胡老师学者的身份,说的应该也是此一般人物,或因碍于情面,不愿意明写。于是借助“有感”,虽不点题,却也抒发。
此类写作,是从古以来文人写作的一种方法,其中又以唐代的李商隐最为出名。李商隐的 “无题”诗,是最好的例子。

举一例。

李商隐《无题》之一:

飒飒东风细雨来,
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
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
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

要浅浅的领会,也须有一番工夫。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东风细雨,容易令人联想起“梦雨”的典故。《楚辞·九歌·山鬼》:“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脩兮憺忘归。” 《细雨》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
芙蓉塘即莲塘,在南朝乐府和唐人诗作中,常常代指男女相悦传情之地;“轻雷”则又暗用司马相如《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 高适 《陪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得雷字》:“新秋归远树,残雨拥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写女子居处的幽寂。金蟾是一种蟾状香炉;“锁”指香炉的鼻钮,可以开启放入香料;玉虎,是用玉石装饰的虎状辘轳,“丝”指井索。室内户外,所见者惟闭锁的香炉,汲井的辘轳,它们衬托出女子幽处孤寂的情景和长日无聊、深锁春光的惆怅。香炉和辘轳,在诗词中也常和男女欢爱联系在一起,它们同时又是牵动女主人公相思之情的东西,有人认为这从两句分别用“香”、“丝”谐音“相”、“思”可以见出,这是见仁见智的认识,不做细谈。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一是起句使用贾充女与韩寿的爱情故事。见《世说新语》载:晋韩寿貌美,大臣贾充辟他为掾(僚属)。一次充女在帘后窥见韩寿,私相慕悦,遂私通。女以皇帝赐充之西域异香赠寿。被充所发觉,遂以女妻寿。二是对句“宓妃留枕魏王才”使用甄后与曹植的爱情故事。见《文选·洛神赋》李善注说:魏东阿王曹植曾求娶甄氏为妃,曹操却将她许给曹丕。甄后被谗死后,曹丕将她的遗物玉带金镂枕送给曹植。曹植离京归国途经洛水,梦见甄后对他说:“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曹丕),今与君王。”曹植感其事作《感甄赋》,后明帝改名《洛神赋》(句中“宓妃”即洛神,代指甄后)。由上联的“烧香”引出贾氏窥帘,赠香韩掾;由“牵丝(思)”引出甄后留枕,情思不断,藕断丝连。这两个爱情故事,无论是贾氏窥帘,爱韩寿之少俊,还是甄后情深,慕曹植之才华,都反映出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愿望之强烈,奔放。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突然转折,向往美好爱情的心愿切莫和春花争荣竞发,因为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烬。这是深锁幽闺、渴望爱情的女主人公相思无望的痛苦呼喊。热情转化成幻灭的悲哀和强烈的激愤。以“春心”喻爱情的向往,是平常的比喻;但把“春心”与“花争发”联系起来,不仅赋予“春心”以美好的形象,而且显示了它的自然合理性。“相思”本是抽象的概念,诗人由香销成灰联想出“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奇句,化抽象为具象,用强烈对照的方式显示了美好事物之毁灭,使这首诗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以上李诗注释大多引自百度)
古往今来,对李商隐“无题”诗的解读的争论,也是一直没有停止过。看来,“无题”确实有“难”理解之处。
又因为胡老师这一首诗,想到索绪尔所说的能指与所指,似乎对语言符号以及概念与形象有了多一点的理解。又想到诗的评价标准,岂是可以接受者懂与不懂而论。

隔日,读到胡老师一首《赠圣伟兄》:

割席摔琴名士风,
使君与我见相同。
心间阿堵因书起,
无语拈花一笑中。

还有注。细读后,进一步理解了胡老师的《有感》。注如下:

昨天写了一首《有感》,实际上是对这次书展的“有感”,因书展想到某些人某些书,因某些人某些书,想到某些文坛学界的事情。于是有感而发,写了“有感”。
为避免得罪人,误伤朋友,所以用了无题的写法,只是当时已惘然,故隐其事,“难得糊涂”为好。
每年的书市,推书无数,但一年之间,真有那么多的好书么?出本庸书也便罢了,过分的是,那些劣书还在那里招搖过市,贻害天真的读者,这便是无良之举了。
应该说,我这首“有感”是晦涩的,虽作典释而不涉内情,所以难读。因为我的本意就是不想让你读懂,这并非卖关子,而是古人常用的一种曲笔。看着朋友们的种种误读,我的心里痒痒的,差点把无题变为有题,但最后还是憋住了。
在这首诗的关注者中,唯圣伟兄是读懂了我的心的。他说:“中行兄近古稀之年,依然有如此磊落之气,愤疾之鸣,剥脱讽刺之利,深为钦敬!”感其知音,于是写了上面那首诗送他。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读罢这几句后,是几多明白,几多惘然?
  

没有回复帖子
 
表情
插入
上传
内容
  请注意:本论坛设置游客不能发帖子。回复帖子